众所周知,中国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历信任危机的“寒冬”,原本简简单单的牛奶,在国人眼中早已没了“清白”之身。有统计称,事件发生前洋奶粉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20%;事件发生后,洋奶粉乘机侵占市场,如今市场份额已经接近50%。乳制品市场已受到消费者质疑,恐慌心理造成一些企业的牛奶销量明显下降。
在此轮行业动荡中,新疆 83家中小乳制品生产企业尽管在国家乳制品质量监测中全部合格,但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受“三鹿事件”的影响,消费者信任缺失,销售量下降,企业的空间利润逐步缩小,导致各厂家的市场宣传投入出现大幅下滑,部分厂家已经停止在宣传上的投入,仅仅依靠产品的卖赠促销进行市场最基本的维护。
不仅如此,各大厂家以奶源质量不达标为借口,出现了限量收奶、压级压价、拖欠奶资等现象。加之奶牛养殖成本、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降,于是出现了倒奶、杀牛等惨不忍睹的奶贱伤农的现象。
通过相关咨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拒收事件”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事实,目前乳企对鲜牛奶的“消化量”有限。另有人说,当地鲜奶暂停收购的原因,除乳企说的“质量不达标”外,最大的因素是“乳企吃不下那么多鲜奶”。由此可见,新疆乳业开拓内地市场刻不容缓。
那么,为什么要开拓内地市场呢?
首先是人口优势。据2008年6月份统计,新疆人口为1905万,全国除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四省区人口总数比新疆小以外,其他各省(市、区)人口均多于新疆。新疆市场消费人口有1600万,而在新疆市场上牛奶品牌多达十个以上,并且消费人群收入低于全国水平,居住分散,大量的液态奶品牌在疆内市场相互竞争,低价倾销,乳品企业的利润大降,制约了乳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资源优势。新疆作为五大牧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天山牧场。草原上高山草甸植物茂盛绚丽、杂草纵生,覆盖度可达75%~90%,万年冰川溶水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对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有甘草、雪莲花、贝母、罗布麻、虫草等中草药可供牛羊食用,所产奶品绿色环保。
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河流、白色的冰川、雄伟的天山,使得内地人对新疆优质的地理资源、环境气候极其崇拜,加之新疆乳业在国家乳制品质量监测中全部合格,因此一旦产品开拓全国市场,其潜力绝对不容忽视。
再次是质量优势。“三聚氰胺”事件中,新疆的奶粉和液态奶均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给了新疆奶业巨大的鼓舞。新疆的奶牛头数居国内之首,奶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该区有发展奶业的优越条件,完全能担当给我国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供奶的重任。
据了解,在2007上海国际奶业、乳制品工业展览会以及其他相关乳品展览会上,疆内乳业以其优良的品质、纯腻的口感、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广大参展者和消费者的信赖和厚爱。由此可见,新疆乳业在全国是有市场的,关键是如何树立开拓市场的信心及大力进行广告宣传。
最后是市场优势。新疆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每天数千吨的产能面对的却是只有300吨的消费市场,这无疑给新疆本地的乳品企业提出了挑战。然而乳品出疆成本又太高,目前液态奶出疆仅运输成本一项,每公斤就达5角钱。
也有人认为:“运费高、运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不能成为阻碍新疆奶业发展的理由,以新疆为据点,向外扩展,把奶制品出口到独联体国家,这才是新疆奶业的根本出路。”其实不然,新疆乳业还有一条路没走,那就是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