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我们坚持走“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建标准化规模场、规模场带大户、大户辐射散养农户”的发展路子,全市特色畜牧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巴州区上八庙—青木、通江县沙溪—瓦室连片扶贫开发区共投入项目资金900万元,建成仔猪繁殖场14个,猪人工授精站6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3个,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21个;生态鸡养殖小区7个,适度规模养殖户150户;新建适度规模养牛大户30户;适度规模养羊大户150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优先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总结出了“政府引导、农户主体、项目撬动、部门联动”的畜牧业连片扶贫工作运作机制。一是政府引导。市、县(区)畜牧部门主要从技术上给予支持,从服务上给予帮助,将出台的扶持畜牧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补助标准、申请方式等进行公开宣传。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畜牧业宣传资料2.5万份,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农户、社会各界投入畜牧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农户主体。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把发展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户。为调动项目农户的积极性,巴州区具体落实了七个方面的优惠政策;通江县在连片扶贫开发区培育了陈帮宏、陈培、赵勇等一批先进典型。三是项目撬动。利用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乘数效应,吸引民间、社会资本转产进入畜牧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自全市实施畜牧业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以来,通过国家、省上投入的项目资金,直接撬动民间资金近2300万元。四是部门联动。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整合捆绑,养殖小区建到哪里,水利(人畜饮水)、交通(村道路)、农业(种植、沼气)、国土(土地开发利用)、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就配套到哪里。
二、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主体平台
我们按照省局关于《巴中革命老区特色畜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要求,高起点科学规划,以连片扶贫开发区为中心,结合资源要素分布,邀请省内外经济、社会、畜牧专家学者,开展规划协作,制定了《巴中市2009年—2015年特色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选定了全市100个乡镇为优质生猪生产基地、50个乡镇为生态肉禽养殖基地、36个乡镇为优质肉牛育肥基地、30个乡镇为南江黄羊养殖基地,提出了通过3—5年的时间,实现畜牧产业“点、线、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结合全省新增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启动了全市“百千万生猪增收工程”,力争到2012年,建成100个养殖基地乡,培育1000个专业养殖村,发展10000户规模养殖大户(养殖场),实现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100万头的目标。
三、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核心要素
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业主带大户、大户带农户,形成了小户连大户、大户连园区、园区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目前,以启昌、三洋、惠昌、北牧、天仙等畜牧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正在采取“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各类畜牧产业园区66个,其中生猪产业园区47个,土鸡养殖园区5个。其中,连片扶贫区新建畜牧产业园区10个;生猪产业园区7个;土鸡养殖园区3个。
四、坚持把组织保障作为着力方位
一是狠抓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畜牧业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市畜牧食品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定点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等工作。二是狠抓过程监督。为确保全市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安全,我局联合市财政、市审计、市监察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畜牧业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对项目申报审批、招标采购、建设管理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同时,为切实加强我市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和疫苗经费的管理,我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巴中市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和疫苗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就保证疫苗经费使用效益作了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