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良种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和基础,“十一五”以来,在一系列国家农业援疆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推动下,全区上下积极推进畜禽种源生产、良种推广、监督检测、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立足生产发展需要 强化种源生产体系建设
为尽快形成新疆畜禽品种优势,满足生产用种需要,近两年,新疆狠抓了主导优势畜种种畜禽场建设。结合国家奶牛、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牢固把握自治区扶持奶业发展2000万元、生猪产业1000万元、品种改良1000万元、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改良生产类)2500万元专项资金投资方向,广泛吸纳社会育种资金注入,两年来,全区共新建牛羊原种场(扩繁场)15家、猪禽扩繁场(父母代场)27家,奶牛高产核心群7个。2008年,呼图壁种牛场投资9000万元,引进加拿大荷斯坦高产奶牛2800头,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奶牛示范养殖场。2009年自治区财政投资600万元,融资3800万元,启动实施了蛋禽、肉禽各5000套祖代鸡场建设工程。通过种源基地建设,畜禽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全区牛羊种公畜生产能力达到了2万头,较2006年增加1.2万头,商品仔猪、蛋肉禽苗在满足区内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还批量销往内地省区。
在组织实施好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基础上,为提高新疆边远农牧区牲畜良种化率,2007年启动了新疆优良种畜补贴项目,重点对新疆边远农牧区品种改良用种公畜实施财政补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良种畜补贴,2009年自治区补贴资金达到了900万元,采购补贴种畜总量超过9000头(只)。2009年起国家在新疆重点实施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年补贴资金总额1600万,补贴数量2万只。补贴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牲畜改良比例明显提高,据调查,2009年新疆牧区及贫困农区牛的良种率达到53%,羊的优良化率达到61%,分别较2006年提高5个和7个百分点。
提高品改技术服务面 加强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建设
液氮、冻精生产储运设施设备是开展品种改良工作的基础。自2002年起,自治区每年安排10个品种改良示范县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配种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站点标准化配置。2008年自治区又启动实施了畜禽改良冷链体系建设工程,自治区自筹资金3800万元,完成了重点地州冷链体系建设,当年区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改良技术应用水平就得到大幅提高,全区牛冻精使用量达到160多万剂,牛冷配改良头数90万头,牛冷配改良比例较2007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
为解决基层品种改良技术人员不足问题,2008年自治区财政投资120万元,实施了“万名家畜繁殖工”培训工程,截止目前,全区已培训家畜繁殖工6200多名。
贯彻落实《畜牧法》 完善种畜禽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为加大新疆特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尽快保存和抢救濒危物种,防止畜禽遗传资源的灭失。2008年对全疆60个畜禽品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制定了《新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将55个品种列为自治区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同时,积极落实地方财政专项保种经费,到2009年自治区财政年度安排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已达300万元,共扶持建设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17个。
结合自治区优良种畜补贴项目的实施,重点加强区内种畜场的规范管理,全面开展种畜鉴定工作。对鉴定合格的种公畜加施自治区良种补贴专用耳标,耳标编号统一采用自治区规定的编号方法编排,做到“一畜一号、一畜一证”。2009年全区共组织鉴定种公畜2.8万头(只),其中鉴定合格种畜2.1万头(只)。
当前新疆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自治区计划“十二五”期间,借助国家农业援疆政策和项目支持,逐步建立起区内育、繁、推、用配套,运转机制灵活,监督管理有效的新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到2015年,牛的良种率由目前年的59%,提高到75%以上,羊的品种优良化率由67%,提高到80%以上,猪禽良种率达到95%。畜牧人坚信,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创新机制,促进种业发展,依靠科技,增强繁育创新能力,健全机构,加大畜牧法制宣传,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