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天气转暖,新疆逐渐进入虫鼠灾害高发期。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倪亦非6日对记者表示,新疆已提前做好物资、农药、租赁飞机等各方面的准备,将采用生化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各种手段,构筑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草原害虫肆虐。
倪亦非表示,针对今年新疆草原虫害偏重发生的趋势,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已制定出防治预案,并提前做好了农药物资购置储备、防治机械维修保养和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加大了对农牧民群众的防治培训力度。
乌鲁木齐市畜牧水产草原站副站长冯立涛也透露,今年草原虫害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为有效灭治草原虫害,畜牧部门已在乌鲁木齐周边开展养殖灭蝗虫和筑巢引椋鸟工程。
针对新疆北部农牧交错带以及中哈边境地区可能出现的突发性草原虫害,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已进行了应急防治准备。为落实蝗灾监测和防治工作,新疆已提前与航空公司签订飞机租赁合同,以便调集飞机等机械进行灭蝗工作。
倪亦非介绍说,2011年新疆草原虫害仍属偏重发生,危害面积将达4360万亩。“气候异常增加了今年草原生物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草原地区气温和土壤湿度是决定虫鼠灾害发生的关键气象要素”。
新疆草原面积大,草原害虫种类繁多,仅蝗虫就有100余种,造成新疆草原虫鼠灾害此起彼伏交替发生。
从本世纪初开始,新疆就开始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治理草原虫害。2005年以来,新疆草原害虫年均危害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到2010年达到3735万亩。但2010年新疆累计防治草原害虫1527万亩,仅为危害面积的40%。
目前,各地纷纷在春秋草场大规模“筑巢引鸟”,招引椋鸟成群栖息,并在鸟巢的周围拉起铁丝网、设置围栏保护椋鸟不受外界的惊扰。在各地农牧交错区,各地政府还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当地农牧民养鸡、养鸭,与草原上空的椋鸟一起“上岗”,构筑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各种虫害成灾。
摘自:中国畜牧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