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日前结束。在23个能查到相关资料的省份中,北京乳企通过审核率最高,内蒙古以拥有157家乳企位居全国乳企数量首位,但是在此次审核中,乳企通过审核率还不到40%。此次清洗,使得乳品行业得以净化,有利于我国乳企整体水平的提升。因为淘汰的绝大多数是小企业,所以不会影响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份额,也不会对乳制品价格产生影响。
近半数乳企被淘汰出局
根据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上报的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正在依法注销未通过审核企业的乳制品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核和停产整改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乳制品,这意味着我国乳制品行业将近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通过审核率北京排第一
据统计23个省份公布的数据发现,按照乳企通过审核率顺序,北京、江苏、天津、广东四省份通过审核率均超过七成,分别占据前四名。其中,北京乳企通过审核率最高,为75%,北京本地36家乳企中27家获得了“准入证”。
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用户部部长樊天顺说,北京之所以通过率位列第一,第一是因为相关质量监督单位的抽检频繁、严格,第二是能进入北京的乳企,必定是资金相对充裕、技术底子好的企业,所以在这次的清洗中,能取得高通过率。
六省乳企通过率不足40%
统计发现,内蒙古、湖北、河北、云南、山西、辽宁6省乳企审核通过率,均在四成以下,在所有省份排名中为后六位。
樊天顺解释说,这些省区审核通过率排名靠后,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的乳制品质量差。其实涉及到的是当地乳业发展基础问题。因为,此次国家质检总局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进行“优胜劣汰”,即使有些地方的小企业生产的乳制品质量很好,用户满意度也很高,但是只要没有达到此次规定的设备、检测项目等要求,存在着隐形高风险,统统都被划在门槛外。
内蒙古通过率不足四成
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内蒙古,2010年鲜奶生产量905万吨,全区乳制品加工企业达157家,乳企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但是,根据此次乳企审核公布情况显示,该区96家乳制品企业因生产条件和检验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被取消生产资格。未通过审核率达61.1%。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解释说,内蒙古地区乳制品行业长期存在盲目扩张、奶源争夺乱象,大大小小的企业就像山西的煤矿一样,小到几十人的都有。此次清洗后,原先进行简单加工、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便被拒之门外。
小企业出局不影响价格
宋昆冈说,此次审核,将从生产源头上提高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对企业增加设备、能源等硬件指标和专业人员配备等软件指标方面,都提高了门槛。从此次淘汰结果可以看到,被淘汰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资金不雄厚的小乳制品生产企业,在国内整个乳制品企业中,市场份额仅占5%左右,因此不会引起我国乳企格局以及乳制品市场的份额大变动。
另外,多年从事乳企质量调查工作的樊天顺说,目前我国的大型乳企产能均处于过剩状态,部分企业产能目前开工甚至不足五成,这次大清洗后,被淘汰的小乳企留出的市场空白,能很快被填补上,乳制品价格也不会受到影响。
23省份乳企通过审核率:北京75%、江苏73.8%、天津73.7%、广东70.6%、广西66.7%、安徽65%、四川64.5%、湖南61.9%、宁夏57.6%、黑龙江54.3%、浙江54.3%、新疆52.9%、陕西52.6%、河南52.3%、山东51.2%、甘肃51.2%、海南40%、内蒙古38.9%、湖北33.3%、河北32.1%、云南30.4%、山西28.6%、辽宁28.6%。(文章摘自“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