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落实工作,准确掌握草原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摸清草原本底情况,科学评估实施生态奖补机制的草原生态效果,新疆草原总站在自治区畜牧厅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全疆天然草原的分布特点和区域,依据草原植被恢复评价和草畜平衡评价的要求,按照“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原则,抽调业务骨干,分成4个技术小组,组织全疆13个地州草原站的技术人员,于2011年7月14日-8月6日在全疆86个县市的主要放牧场全面开展草原资源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依据各县市草地类型分布和季节放牧场的利用现状,在各县每个草地类布设2-3个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在严格执行《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补奖机制”对于植被恢复评价和草畜平衡评价的要求,进行了补充完善,增加了有关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固碳能力等方面的监测指标,重点对天然草原生态状况、返青状况、植被长势和产草量等指标进行监测。
自治区草原总站技术小组在执行监测工作的同时,针对基层草原站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还就如何开展样地数据采集、典型样地选择、典型样方的设置、照片拍摄等技术环节进行了细致讲解,就牧草的识别、草地资源类型的判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纠正。
此外,自治区草原总站计划在2011年9月初召开全疆草原监测工作会,针对各地州、县市监测中存在的方法、技术、时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逐步完善《新疆草原监测工作方案》,切实做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草原监测信息,为科学评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效果,促进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