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实现了产业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的转移。把设施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切入点,坚持规模扩张与效益并重,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设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年活动,巩固提升“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成果。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地、县以及设施农业重点乡(镇)建立了质量效益年活动领导机构,配备人员,落实经费,明确任务目标、工作安排、扶持政策以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整合项目与资金,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各族农民对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1年地方设施农业从业农民人数达到了58.5万人,比2010年增加6.1万人;其中少数名族农民41.5万人,比2010年增加3.38万人。
四是技术服务与专业培训进一步深化。自治区及各地广泛开展了设施农业高效栽培模式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积极探索适宜于本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年地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超过4万人次,比2010年增加近1万人次;培训从业农民68万多人次,比2010年增加9万多人次。集中育苗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不完全统计,有四个地(州)集中育苗数量超过3000万株,很多地方以主产乡(镇)、连片基地为重点,实现了点面结合的集中育苗与供苗。
五是老旧温室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2011年开展老旧温室改造面积超过5万亩,改造比例达到25%,比2010年增长了76.4%,原有设施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六是设施农业装备配套水平不断提高。不完全统计,南北疆温室保温覆盖物配备率达到66%,冬生产温室人工增温设备配备率达到57%,温室卷帘机配备率超过35%,蔬菜、瓜果贮藏保鲜能力超过了80万吨。设施农业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息来源:新疆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