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业发展现状
2012年下半年以来,新疆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奶牛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其原因主要是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人工工资上升,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分散、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市场顺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开拓能力滞后。
二、存在的问题
1、奶牛良种化程度低
新疆奶牛业大发展的关键是品种改良,品种改良的关键是发展优良品种。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奶牛品种的良种化程度都在95%以上,而目前新疆奶牛的良种化程度只有60%左右,奶牛品种良种化程度的高低,对畜牧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影响非常大。新疆奶牛品种的良种化程度如果能达到85%以上,新疆的奶牛业发展就能展翅腾飞。
2、奶牛饲养方式落后
科学的饲养方式是奶牛高产出的前提。但新疆很多地方的养牛业仍以传统模式饲
养奶牛,管理粗放,生产经营分散、缺少科技投入,造成质量无保证、效益不高、还污染环境,有些人因为收入不理想被迫放弃。这直接导致了新疆平均一头奶牛一年产奶不到1吨的局面,而发达国家一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是我们的三四倍,甚至更高。
3、奶牛产奶量低
新疆奶牛产奶量低,固然与新疆高产奶牛的基数少有关。国外每头优良荷斯坦奶牛,年产奶量可以达到14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呼图壁种牛场引进的荷斯坦高产奶牛产奶量每年也可达到8至10吨,而新疆农区许多农民饲养的奶牛产奶量较低,一般平均日产奶量在15~20千克左右,牧区许多牧民饲养的地方土种母牛一般产奶量每年只有几百千克,这个差别是惊人的。
三、今后发展目标与对策
1、发展奶牛的战略目标
突出发展奶业生产是新疆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奶牛外流”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奶产业不够强大,难以应对来自市场的挑战。新疆奶制品消费早已成为全国市场的一部分,但我们奶产业的有些环境还停留在小散户经营的时代家庭养殖和小农场的养殖规模和科技含量根本无法参与全国范围的竞争。修修补补的办法救不了奶产业,我们只有站在国际奶产业先进水平的高度,从扩大养殖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到延长产业链,重点扶持奶源基地建设,调整奶畜群结构,促进奶牛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全面规划,推动奶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整体提升新疆奶产业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减少“奶牛外流”现象,促进奶业发展。
2、发展对策
新疆奶牛业的发展其重点是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等方式解决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
新疆突出发展奶业生产,加快发展速度的主要措施是:
(1)新疆北疆地区城郊和农区养牛业发展要以荷斯坦牛养殖为主,西门塔尔牛养殖为辅。牧区要以肉奶兼用牛养殖为主、奶牛养殖为辅。良种繁育要以新疆褐牛为主,其他品种为辅。南疆地区城郊养牛业发展要以荷斯坦牛养殖为主,农区和牧区要以西门塔尔牛养殖为主,其他品种为辅。
(2)加强对乳蛋白、脂肪、体细胞、奶产量等关键指标的测定,实现“测奶配方养牛”。
(3)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4)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的相关规定,要严格乳品加工企业的准入条件和准入制度。在大规模发展普通奶产品生产的同时,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小,发展空间大,要开拓像干酪素、鲜食奶酪乳制饮品等终端产品,以提高奶业生产的效益。
(5)要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把霉菌毒素、重金属纳入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复原乳检测技术、方法和液态奶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将监管逐步从事后检测转向事前防范。
(6)加大政策补贴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
(7)当市场奶价低于基本价时要立即启动实施差价补贴;金融部门对奶牛养殖大户、奶农合作社等要给予信贷支持。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疆“绿色、有机畜产品”的品牌创造和宣传力度,打造新疆奶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